近年来,城市交通格局不断演变,民众出行需求日益多元,摩托车在城市交通中的角色重新引发广泛关注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、中国摩托车商会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,对西安市摩托车解禁后的发展状况展开了全面评估,并提出一系列极具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。
该报告整合了 “人 - 车 - 路 - 政 - 企” 五大类数据,其中包含摩托车行驶数据、碰撞报警数据、企业销售数据以及互联网通勤位置数据等。同时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,共收集到 27663 份有效摩托车用户问卷与 370 份非摩托车用户问卷,从而清晰勾勒出西安摩托车市场的全貌。在用户群体层面,100-150cc 排量的摩托车最受市场欢迎,占比超过六成。值得一提的是,西安 200cc 以上排量摩托车的占比高于全国其他城市。超过九成的用户选择摩托车是因其出行便捷高效。年龄分布上,26-45 岁的中青年用户占比超过七成,主要职业群体为政府、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自由职业者。进一步细分,女性用户大多倾向于小排量摩托车,而 18-25 岁的年轻群体则对大排量摩托车更为偏爱。在使用频率方面,70% 的用户每日都会使用摩托车,单次出行时长以 30-60 分钟最为常见。
从功能定位来看,摩托车在通勤出行领域表现十分亮眼。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,摩托车流量呈现出显著的 V 型分布,高峰时段的流量是平峰时段的四倍之多,其平均通勤距离达 9.4 公里,高于全市平均水平。在休闲娱乐方面,大排量摩托车在摩旅出行中占比较高,摩托车主题骑行活动已成为当地摩友重要的社交方式,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。此外,踏板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在外卖快递行业得到广泛应用,在应急救援场景中,摩托车也能凭借灵活机动的特点,快速抵达灾区,发挥关键作用。
西安市在摩托车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经验。市民对摩托车持开放包容的态度,为解禁政策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。交警部门借助电子抓拍、问题摸排、源头查处、路面打击等一系列手段,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治理闭环,使得近年来西安市摩托车万车事故率呈下降趋势。与此同时,摩托车用户也越发重视安全意识的提升,并对取消 13 年强制报废等政策提出了诉求。调查数据显示,74% 的居民对摩托车解禁政策予以肯定,他们普遍关注出行效率与安全问题。
基于上述研究成果,报告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。在管理方式上,建议根据摩托车的等级、数量以及行驶道路等因素,逐步推进解禁工作,以主动管理模式取代以往的被动禁止方式,从而有效减少违法行为与事故发生。在安全驾驶方面,应强化警民合作,定期组织骑行安全教育活动,并加大摩托车驾驶培训力度,严格考试标准。在车辆管理方面,建议取消摩托车 13 年强制报废的规定,优化报废标准,同时加快超标电动车的清退工作,大力扶持电动摩托车发展。此外,还要完善摩托车行驶与停放的基础设施建设,例如增设摩托车专用道和停车位;细化摩托车管理政策,加大执法力度,规范骑行行为;充分利用车载大数据助力危险驾驶治理,搭建市级综治服务平台,实现摩托车运营、管理与服务的一体化,提升交通安全管理水平。
报告明确指出,摩托车解禁政策仅会在短期内促使摩托车保有量有所增长,并不会导致其持续无序增长。摩托车作为市民通勤与休闲娱乐的重要交通工具,与汽车形成互补关系,对于缓解交通拥堵、推动城市交通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西安市的成功经验为超特大城市的摩托车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,城市管理者应秉持科学、包容的管理理念,推动城市摩托车管理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。